理財有終極目標和過程目標,所以必須講究終極方法和過程方法。對於大多數人,理財的終極目標是財政自由,有足夠的條件去提供自己和家人既能獨立又有尊嚴的生活。講到數字,這個目標人人不同,唯一的普遍原則是把要求的水平降低一點,達鵠的日子就早點到來。但無論怎樣低,總不能低於社區水平,所以有終極的方法,即研究本社會的物質要求。此於香港最明顯的是住的要求挑戰最大。能解決住的問題,其他物質要求都不難滿足,所以住是終極需要。
由於終極目標水平不可能太低,理財就變成數十年的工作,即是要講究過程的目標和方法,長達數十年,所以理財變成生活方式,而方法也在生活方式中尋。第一個我稱為「無痛理財法」,其本質是全無痛苦的節約,要實行此法必須提高全家對利息的敏感度。最明顯的是信用卡欠款,在美國最低的卡數要收十多厘息,在香港欠卡數收三十多厘息很平常,這就是有人欠數十萬元卡數弄至要燒炭的緣故。但高息債務有些很隱蔽,例如車會,必須小心計出。最佳的方法是任何購買都不欠債,方法是把債務集中到「好債」上面:目前最平的借錢途徑是樓按,把家中債務都集中於按揭。目前香港可借到一厘息的樓按,幾乎等於免息借錢了。
要達到終極目標,無法避免較高風險的投資,例如買股票,但不要借錢投資喔,所以第二個講究的方法是「危機投資法」(Panic Investing):即在股災中買股票。例子是在二○○八年金融海嘯中買盈富(或恒生指數基金)或領匯房地產基金。
最後是「心安理財法」:即買股票的比例不斷降低,直至有一天終極目標已達到,從此成為不必投資的人上人。